南方多地正遭遇持续凶猛高温天气,覆盖范围广、强度大,多地气温突破40℃,城市热浪加剧,体感温度远超实际气温,居民面临严峻“烤”验,高温不仅影响日常生活,更对户外工作者、老年群体及电力供应带来巨大压力,部分区域用电负荷创新高,相关部门已发布高温预警,建议民众减少午后外出,做好防暑降温,极端高温天气凸显城市耐热能力与气候适应性建设的紧迫性。
七月中旬以来,南方多地陷入持续极端高温天气,据中央气象台监测,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等多省最高气温突破40℃,部分地区体感温度甚至超过45℃,酷热天气已持续十余天,且暂时未有消退迹象。
高温版图持续扩张,从江淮流域到华南地区,热浪席卷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受影响人口逾2亿,杭州、福州、长沙等城市连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,街道上热浪灼人,路面温度可达60℃以上,有市民调侃:“出门五分钟,流汗两小时”。
极端高温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,多地医院中暑患者人数激增,其中不乏热射病危重病例,医务人员提醒,高温环境下需特别注意防暑降温,避免在午后高温时段外出,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老年人、儿童和户外工作者成为高危人群。
持续高温导致用电负荷急剧攀升,华东、华南多个省份电网负荷创历史新高,空调降温用电占总负荷比重超过40%,电力部门已启动应急预案,通过区域间电力调配和需求侧管理保障电网安全运行,但仍呼吁市民节约用电,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℃以上。
农业受灾严重,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土壤失墒加快,江西、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,部分晚稻无法按时插秧,柑橘、茶叶等经济作物出现日灼伤害,各地正组织抗旱保灌,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。
科学研究表明,此次极端高温与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密切相关,专家指出,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,此类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将持续增加,城市热岛效应更使得城区气温显著高于郊区,缺乏绿色空间和通风廊道的高密度建成区成为“热浪重灾区”。
面对持续高温,南方各地积极应对,多个城市开放防暑降温中心,为困难群体发放防暑物资,建筑工地调整作业时间,采取“做两头歇中间”模式避开高温时段,市容环卫部门加大道路洒水频次,试图通过蒸发降温暂时缓解热浪袭击。
短期应对难以根本解决高温挑战,城市规划专家建议,南方城市需要加强气候适应性建设,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面积,推广绿色建筑和遮阳设施,构建通风廊道系统,从长远看,则需坚定不移推进碳减排,减缓全球变暖趋势。
在这轮罕见高温天气中,我们既看到了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,也见证了社会各界的应对努力,科学家预测,未来几天南方高温仍将持续,局部地区可能有短暂雷阵雨但无助于缓解高温,这场人与自然的对话提醒我们,适应极端气候将成为未来生活的常态,构建韧性社会刻不容缓。
发表评论